研途先鋒|張維: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
■通訊員 鄧鑒 孫泳
張維,男,漢族,中共黨員,湖北宜昌人,現在電子工程學院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師從杜蘭教授攻讀博士學位,研究方向為雷達自動目標識別中的特征學習方法與分類器設計。他信奉以樂觀心態積極面對困難的人生信條。在讀博期間,以第一作者身份在《Pattern Recognition》發表論文一篇,獲得2017-2018學年國家獎學金,及“優秀研究生”榮譽稱號。
【人物故事】
笨鳥先飛 跬步千里
出于想了解雷達信號處理流程的想法,張維在保研時由電磁場與微波方向轉到信號與信息處理方向,來到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跟隨杜蘭教授學習。杜蘭教授在雷達自動目標識別領域耕耘多年,特別在統計目標識別方法研究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。
“第一年要修完所有的課程,時間比較緊,”回憶自己在博士第一學年,他表示,“不過有時間還是會經常去實驗室,向師兄師姐請教一些雷達目標識別方面的基本問題,然后協助他們做一些輔助性的科研工作,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學會了做科研的一個流程。”“我覺得尤其重要的是,我參與到師兄師姐的論文投稿工作中去,學習到了論文的寫作要求與各種寫作范式,為后續自己的論文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”努力總會有收獲的,通過在第一年大量閱讀相關方向的最新文獻,張維發現機器學習正在成為一個研究熱點,于是將“針對雷達自動目標識別的機器學習方法”作為了自己博士階段的研究課題,從而為后續的研究指明了前進的方向。
積極討論 思維迸發
“在杜老師這邊,每周都有一個工作匯報晨會和文獻討論會。在工作匯報會上,做相近工作的一組人分別匯報過去一周完成的工作以及存在的問題,通過大家的積極討論以及杜老師的指導,明確接下來一周需要努力的方向,同時在討論過程中,解決上一階段碰到的問題。周四還有文獻討論會,大家在一起討論最新的文獻,然后在討論中交流各自的想法,為后續的工作找到研究方向。”在這樣濃厚的科研學習氛圍下,張維每學期都會積極的去主講幾次文獻討論會,通過與大家的討論以及老師的指導,確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。然后在工作的具體完成中,利用在晨會上與老師交流的機會,找到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法。
“除了組內的交流,我也會去參與一些組外討論,”張維如是說,“比如智能信息感知重點實驗室每年組織的學術之春、學術之秋論壇,雷達信號處理實驗室組織的電子信息青年學者論壇,以及學校組織的各種知名學者報告會等等。”“在這些活動中,通過聆聽各位專家學者的優秀報告,從而了解了自己研究領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,學習到了解決問題的各種巧妙方法,為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前進的方向。”在聆聽報告的同時,張維也將自己的工作投稿到相關會議,通過與大家的交流和專家學者的指導,來尋求工作下一步的改進思路。
這一切的努力換來了回報,在幾年的時間里,他很快的完成了幾個創新性的工作,并在中科院二區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發表了相關論文。
勞逸結合 積極向上
“我喜歡勞逸結合的生活方式。”博士階段的學習是一個長期且艱苦的過程,并不是任何的事情都是一帆風順,為了保證高效的產出和學習效率,合適的減壓方式必不可少。“我會選擇去健身房鍛煉身體,或者去籃球場揮灑汗水,讓自己放松下來,從而更高效的去工作。”除此之外,張維還會參加各種各樣的運動,比如學院或學校組織的各種籃球比賽,如電院杯,西電杯等,不僅和隊友一起獲得了冠軍,也收獲了一段寶貴的友誼。
讀博士的這幾年,張維最大的感受就是:保持樂觀的心態,積極的去面對。科研上總會有我們意想不到的困難,或是方法不正確,或是實驗結果不如意,但是只要我們正面面對,以一個積極的態度去努力,就沒有跨不過去的坎,科研如此,生活亦如此。
【導師杜蘭點評】
張維同學基礎扎實,科研中細致認真,同時積極的與同學老師交流討論,取得了不錯的成果。希望他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,繼續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,爭取獲得更好的成績。